首页 社会 世界文学目光汇聚上海 探讨“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

世界文学目光汇聚上海 探讨“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

来源:生活好品牌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15:44

东方网记者王珂然8月13日报道:夏夜的虹口,灯火映照着雷士德工学院的外墙,书香与人声交织。8月12日晚,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在这里盛大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与读者齐聚申城,在“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这一主题下,开启为期六天的文学盛宴。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在开幕式上致辞,深刻阐释了古典文学对人类文明精神的价值。她引用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仰慕为例,强调中国古代诗人的深切思考和所创造的语言高峰已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何向阳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深意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与人的共生深意则在于“我是我们的一部分”。她呼吁当代诗人珍惜当下,用作品为后人留下未来的“古典”。

文学评论家孙颙以“古典不古”为题,强调古典作品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其展现的“硬核”人性。他认为,无论是与我们相隔三千年的《诗经》还是荷马史诗,其所刻画的情感与冲突依旧与今日共鸣,这便是古典能够持续成为我们精神滋养的重要原因。

来自爱尔兰的达里娜·加拉格尔则通过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关系,阐释了经典在不断“拆解与重织”中焕发新意。她形象地将经典比作一幅可以持续织入新声音的“光明之织”,强调其生命力在于不断被重新创造。

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从管理学角度解读《红楼梦》,将贾母比作精神领袖,王熙凤比作实际管理者,并分析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智慧启示。她认为,阅读古典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更多会阅读的人,从而提升社会素养,因为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进步的灯塔”。

美国作家、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对“文化挪用”和“文化战争”提出反思。他认为将文化固化为“财产”的观念会带来限制,而以玄奘西行取经为例,他强调文化应在交流和借鉴中发展,这才是“力量的象征”。他称赞本次文学周正是促进文明互鉴的理想平台。

青年科幻作家程婧波则将古典与未来联系起来,认为优秀的诗歌与科幻都超越时代与个体,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她以“月亮”意象为例,串联古今文学的想象力,指出正是中文写作中流动的古典基因,为未来主义叙事注入了灵魂。

英国作家艾礼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找到共鸣,将自己在大理的生活与文学中的“桃花源”进行对比。他认为,乌托邦虽是幻象,却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是人类不断追寻的理想,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自2011年创办以来,上海国际文学周已连续六届在虹口举办。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已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相关知识

探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化,为中文学科发展提供新动力
各方专家汇聚江门,“论道”白沙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落成
“流变”艺术展深圳开展,艺术家现场带来精妙享受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新语)
石六娘当众质问雪霁,在场所有人目光汇聚于她,唯有她注视着雪霁…
2023海南自贸港与世界文学互动发展研讨会三亚召开
上海古典亲子钢琴音乐会时间、地点、门票价格、曲目单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让古典诗词与现代科技共舞——郑州版“诗词大会”的创新启示

网址: 世界文学目光汇聚上海 探讨“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39666.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

推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