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作品爆火背后,作家马伯庸再谈岭南情缘

作品爆火背后,作家马伯庸再谈岭南情缘

来源:生活好品牌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23:24

8月19日,拥有多个爆款作品的作家马伯庸,在广州新华里·渡书店开展阅读分享签售会,现场依旧是熟悉的大排长龙场面。然而,本场签售会略显特别的是,这次回到熟悉的广州,马伯庸讲述了爆款作品与岭南文化之间的特别情缘。

在马伯庸的记忆里,岭南文化强势而亲切,他从小浸润其中,创作时自然融入了很多文化细节。从《食南之徒》到《长安的荔枝》,这些文学作品聚焦古代岭南,将岭南美食、历史与小人物的命运巧妙结合,展现出岭南地域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当代文学中展现岭南风物的代表性创作,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表达活力。

浸染岭南

马伯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岭南情节可谓深厚,不管是讲述岭南鲜荔枝,经长途运输进献长安的《长安的荔枝》,还是以西汉南越国为背景,塑造贪吃的大汉“吃货”使者的《食南之徒》,马伯庸都把写作的焦点投向古代岭南。

近年来,这些将岭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与历史叙事深度融合的作品,不仅持续畅销,引发读者广泛共鸣,更成为当代文学中展现岭南风物的代表性创作。

文学作品上的细致刻画,源于马伯庸对岭南文化的深厚情感与长期观察。他在分享会上提到,父亲曾在广州花都工作,自己每年会来很多次广东,或是为了美食,或是为了调研,其中,尤其对岭南美食与历史充满亲近感。

马伯庸从年轻时起就喜欢看粤语电影、电视剧,听粤语歌,欣赏粤语戏剧等文艺作品,一直沉浸在粤文化的氛围里。“所以,广东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之地,每次回来都像回家一样。”马伯庸说。

“我对番禺很有感情,每次来都能吃到不同的美食。”马伯庸回忆,有一次,一个朋友让他四点钟起床,黑灯瞎火地坐面包车来到一个屠宰场,门口一个小摊做出来的新鲜牛杂、猪肝粥,让他至今回味无穷。人的记忆总是和食物相连的,马伯庸在写《食南之徒》的时候,常常想到这些往事。

映射到文学作品中,马伯庸以美食为切口,将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命运与岭南文化紧密联结,既满足了读者对岭南风物的好奇,也通过微观叙事揭示了宏大的历史逻辑。

书写岭南

今年,由《长安的荔枝》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成为爆款,印证了岭南文化作为“文艺富矿”的独特魅力,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岭南表达范式。

讲到岭南、讲到广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近现代,却忽略了古代岭南也有辉煌灿烂的一面。马伯庸告诉记者,实际上,古代岭南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但文艺作品里很少提到这一点,公众也很少关注到。“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和考证,把不同时代的岭南风貌展现给现在的观众、朋友和读者。”

在写作之外,马伯庸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访调研,寻找各地的美食,了解当地的习俗、文化,再回馈到文学创作中。他提到一个细节,在《长安的荔枝》的情节中,主角前一天晚上洗了衣服,第二天都没干,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广东切实感受到的回南天生活细节。

正是由于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所以,在《长安的荔枝》里,马伯庸让读者看到了唐代的岭南风格,在《食南之徒》里,让读者看到了汉代的岭南风格。他说:“把古代岭南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有趣的史实通过文学形式展现给公众,对人们了解整个岭南的前世今生有很大帮助。”

于马伯庸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其璀璨之处在于,它能够把所有东西融会贯通,放在同一个审美体系之下。

“所以,不管是之前的作品,还是写新作品,我都会无意识地把我所理解的文化细节渗透到作品里。如果读者觉得亲切,那说明我们心意相通,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共鸣。”马伯庸说。

文|记者 徐振天

图、视频拍摄|记者 曾育文 李论

视频剪辑|记者 梁岚

相关知识

知名作家马伯庸周日厦图开讲
作家马伯庸来长沙分享新书《大医》《长安的荔枝》:写作“秘诀”是足够的好奇心
作家马伯庸,履职南大教授
马伯庸:拒绝重复
满族青年马伯庸的作品已经势不可挡
80后马伯庸,资本宠儿背后,数十作品待拍待播
作家马伯庸走进复旦:11天一口气写完一本书,“积累花了十几年”
马伯庸,履职南大教授
马伯庸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畅聊“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
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网址: 作品爆火背后,作家马伯庸再谈岭南情缘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41394.html

所属分类:美好生活

推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