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俗与国家意识如影随形

“民间信俗植根于文化传统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在传统社会的长期存续,一直要面对如何处理好朝廷、地方官府与民间社会的关系问题。”陈春声开明宗义:“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包括三山国王在内的民间信俗因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存在形态和相关的历史记忆,努力保持与官方意识形态和典章制度相适应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陈春声与三山国王研究结缘数十年,足迹遍及粤台两地和东南亚各国,对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学术思考,其研究方法和若干重要结论在后起的学者中影响颇广。他在主旨演讲《神明的正统性与合法化——从三山国王信仰看地方社会变迁》中,通过对宋元至明清的制度、史料、庙宇形态与信仰惯俗的梳理,描述“三山国王”民间信俗正统性与合法化发展变化的复杂面向,由此探寻历史时期地方社会特质的嬗变及其启示。
据陈春声介绍,目前确知的最早有关潮州三山神庙的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其中记录了宋徽宗为三神山神祠赐额“明贶”的史实,是为其获得朝廷承认最早的证据。但《宋会要》当时并未刊布,与“三神山神祠”相关的记载长期不为人所知。被录入明清两代各种方志,从而广泛流布的关于“三山国王”记载,是元人刘希孟所作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该庙记根据传说,把“三山国王”的来源故事系统化了。在刘希孟笔下,“三山国王”的封号来自宋太宗的封禅。明代对民间信仰管理甚严,地方社会面对朝廷和地方官府大规模“毁淫祀”的压力,以各种变通应对之策,保存和维护三山国王的庙宇及其仪式;清代以降,随着社庙的普遍设立,三山国王信俗在民间逐渐有了相对合法的地位。
在陈春声看来,“三山国王”故事形成流播的历史,也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王朝典章制度在地方社会推广、普及的过程。民间社会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重新解释,维持其信仰形态的合法性,并由此扩展神祇在地域社会中的权威和影响。比如,老百姓口中的“三山国王”,在刘希孟《庙记》记载的封号中的并非三个“国王”,而是指“报国”“宁国”“丰国”之王,实质上只是三个帮助国家的“王”。
陈春声还比较讨论了台湾的“义民”信俗。陈春声指出,不管是充当“义民”的行为本身,还是朝廷和台湾地方官员在战乱之后修建、祭拜“褒忠亭”或“忠义祠”的举措,都可视为朝廷和官府直接的行政行为的结果。“流传至今的林林总总的各类有关‘义民爷’来源的传说,也都无一不在诉说着‘国家意识’在移民社会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的事实。”陈春声说。
其实,早在2023年11月于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的首届“两岸·三山·四海 ‘三山国王’学术研讨会”上,陈春声就曾作题为“国家意识与宋代以来三山国王信仰的流播”的主旨演讲。他当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就明确指出,三山国王等民间信仰是联系两岸的纽带之一,很多大陆的民间信仰传统在台湾发展起来,也让两岸百姓有了更多联结、沟通的缘分。

相关知识
民间信俗与国家意识如影随形
两岸学者共议两岸民间信俗交流
第五届马仙信俗文化节福建柘荣举行
信俗文化搭桥 台胞组团赴闽谒祖恳亲
聚焦“情”“缘”“亲” 两岸青年共话张圣君信俗文化交流
台青福州体验端午节俗 网络直播两岸同源信俗
以规则意识助推自身发展
茶俗婚礼:传承千年的茶俗文化
大数据时代,“诚信”如影随形
明清以来宁国府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分化(三)
网址: 民间信俗与国家意识如影随形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41680.html
推荐社会
- 1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8297
- 2包养百位嫩妹一夜9女,台湾富 6776
- 3猎艳?猎物!男子出国猎艳被间 4565
- 4这个打架子鼓的王安宇也太帅了 4405
- 5神仙选手!16岁全红婵已跳出 4028
- 6圆桌|从人和故事出发,谈谈推 3870
- 7读刘慈欣的《三体》:技术统治 3804
- 8真希望他们只是万千寻常人家中 3613
- 9导播:人都到齐了,来个大杂烩 3435
- 10孟子义李昀锐《奔跑吧》路透曝 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