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谈电影创作与网络乱象
陈思诚直面网络乱象:以创作对抗恶意,用电影叩问时代
2025年暑期档,陈思诚监制并编剧的社会悬疑电影《恶意》以“网络暴力”为核心议题,引发公众对舆论生态的深度反思。在6月30日的首映礼上,陈思诚以创作者身份直面行业乱象,不仅回应了针对其本人及演员李庚希的网络谣言,更以电影为载体,揭露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真相让位于立场”的集体困境。
破谣言:直斥资本操控论,还原创作初心
首映礼现场,陈思诚以“扯淡”二字回应网络传言:针对其被冠以“果郡王”的戏谑标签,以及李庚希“京圈公主”“资源咖”等阴谋论,他直言:“没有那么多资本操控,我们只是一群为理想拼命的人。”他坦言,从业11年来,团队始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创作核心,从《消失的她》到《三大队》,均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刺痛感。例如,《恶意》的创作灵感直接源于他对网络舆论的切肤之痛——影片中,记者叶攀(张小斐饰)因追查医院坠楼案,却因片面信息被舆论反噬,最终沦为“杀人记者”,这一角色弧光正是对“创作者被舆论反杀”的隐喻。
陈思诚进一步揭露行业痛点: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文艺作品常被简化为“热搜话题”的拼贴。他以《恶意》中的“罗生门叙事”为例,指出影片通过护士因私生活被定罪、母亲因怀二胎遭恶意揣测等情节,揭露舆论如何通过标签化个体制造“道德狂欢”。“我们拍摄时要求演员必须体验真实网暴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张小斐曾因代入角色情绪崩溃。”这种创作方法论,正是对“娱乐至死”风气的反抗。
叩时代:以电影为镜,反思技术伦理困境
《恶意》的批判性不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更深入技术伦理层面。陈思诚在论坛中曾提出:“中国电影工业化需警惕技术异化。”这一观点在影片中具象化为“舆论监控系统”——片中,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送制造信息茧房,网友以“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最终导致真相被集体篡改。这种设定与现实中“AI换脸造谣”“热搜买榜”等乱象形成互文,引发观众对技术伦理的警觉。
影片对“网络回旋镖”的预言更显前瞻性。陈思诚在首映礼上警告:“今日之键盘可能成为明日之枷锁。”他援引片中细节:当叶攀发现自己的报道成为网暴武器时,镜头突然转向观众席,打破第四面墙的设定迫使观众反思自身行为。这种沉浸式体验设计,与刘慈欣在观影后评价的“科幻视角下的人性困境”不谋而合——当技术赋予个体“上帝视角”,人类是否具备驾驭善恶的智慧?
寻解药:以善意对抗恶意,坚守创作本真
面对舆论场的失序,陈思诚给出双重答案:在创作层面,他坚持“现实主义优先”原则。《恶意》中,张小斐首次挑战“恶女”角色,从追求真相的记者到被舆论吞噬的“共犯”,其表演层次折射出人性复杂;黄轩饰演的律师则以理性之姿,揭示司法与舆论的博弈。这种“全员不完美”的设定,打破了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
在现实层面,陈思诚引用罗曼·罗兰名言自勉:“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他宣布将《恶意》部分票房捐赠给反网暴公益组织,并呼吁行业建立“创作保护机制”:“当编剧因揭露现实被威胁时,当演员因角色被网络霸凌时,我们需要法律和平台的双重盾牌。”这一倡议已获中国电影家协会响应,相关提案正在起草中。
从《唐人街探案》的商业类型突破,到《解密》的艺术探索,再到《恶意》的社会批判,陈思诚的创作轨迹印证着中国电影人的进化:当技术狂飙突进,当舆论失去刹车,唯有以作品为锚,方能在流量洪流中守住人性灯塔。正如他在首映礼结尾所言:“电影无法阻止恶意,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黑暗中看清彼此的脸。”
相关知识
陈思诚谈电影创作与网络乱象
陈思诚首映礼回应网络传闻
陈思诚谈《唐人街探案3》:这部电影为春节档而生
陈思诚称张小斐适合演恶女,张小斐谈出演《恶意》契机
佟丽娅谈与陈思诚离婚后关系:虽然情感上走不到一起,但孩子重要时刻父母要在
由陈思诚编剧、执导的电影 持续热映中……
被问电影《唐人街探案3》什么时候能上映,陈思诚这样回答
陈思诚带儿子支持佟丽娅新电影,现场称呼前妻为亲人……
当 陈思诚 碰上 土味情话 ,他的反应真是萌翻了!电影误杀 肖央 电影
陈思诚_二话不说直接转了3000万给他……
网址: 陈思诚谈电影创作与网络乱象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44227.html
推荐社会
- 1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8297
- 2包养百位嫩妹一夜9女,台湾富 6776
- 3猎艳?猎物!男子出国猎艳被间 4565
- 4这个打架子鼓的王安宇也太帅了 4405
- 5神仙选手!16岁全红婵已跳出 4028
- 6圆桌|从人和故事出发,谈谈推 3870
- 7读刘慈欣的《三体》:技术统治 3804
- 8真希望他们只是万千寻常人家中 3613
- 9导播:人都到齐了,来个大杂烩 3435
- 10孟子义李昀锐《奔跑吧》路透曝 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