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五彩缤纷,力透纸背
邵宁文艺评论集《追光》近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由“无意有意皆成戏”“黑与白,包容无限斑斓”“向美而行”三部分组成。共100篇文章。
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一篇写于1989年,是作者在上戏大一时写的对《最后的贵族》的影评;《梅耶荷德与中国戏曲》则是作者在俄罗斯国立戏剧学院学习时写的硕士论文,译成中文后,1995年发表于上戏的《戏剧艺术》杂志上。其他大部分文章是在2020年后所写。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或许是多年来浸润于人间烟火之中的缘故,在选择评论对象时,我往往偏重于那些观照现实的作品。”
正因如此,邵宁的文艺评论作品有一个强烈的特色,便是观点犀利,触及时弊,透过舞台、银幕上的五色炫目之光,达到观察世界、剖析社会之目的。正如上海市文联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所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柴米油盐;而文艺评论,也绝不是风花雪月的事。读邵宁的《追光》,感受到了五彩缤纷,力透纸背!”

《追光》,邵 宁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追光,向美而行
毛时安
我的年轻朋友,新民晚报文化部主任邵宁,出版她的文艺评论集《追光》,嘱我为序。我却之不恭,必须受命。不仅因为我们经常在剧场见面,看见她在剧场幽暗的空间里,眼睛里闪着年轻而投入的光,聚精会神地把目光头像舞台,捕捉着演员、角色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然后在说明书、笔记本、手机上迅速地把自己内心的波动的心电图记录下来;也不仅因为我经常在《新民晚报》阅读、欣赏她的文艺评论文字,经常欣然而有所获,同时也让自己对标一下,看看和当今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的异同何在。
邵宁毕业于复旦附中,1988年以文化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戏戏文系。1989年大二时被国家公派到苏联(俄罗斯)留学,五年后获艺术学硕士回国,先回上戏当老师,后来进晚报当记者。她晨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红楼前的绿草如茵,尽情吸取了上戏独有的精致华丽高雅的文化养料。她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亚大平原,负笈远行。在就读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的日子里,冰天雪地,远离亲人故土求学的艰辛,也曾流泪、思念,但更是拼搏。她徜徉在特里丰诺夫大街的星光下,沾着契柯夫用过的紫色的墨水,沉浸于俄罗斯和人类博大深厚的戏剧文化土壤中。中西戏剧文化的交汇、交融,奠定了邵宁独特、敏锐的戏剧文化视野和视点。《追光》卷首两篇共15000余字的《梅耶荷德与中国戏曲》《布莱希特的中国知音》,前者详尽阐述了梅兰芳演剧观对享誉世界的梅耶荷德戏剧实践的深刻美学影响,而后者更以江南文化独有吴侬软语的评弹艺术视角切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充满了年轻学者锐意进取而且本土化创意的理论探索。
书名《追光》,是一个洋溢着诗意美好想象的意象。追光原是舞台灯光照明的专业术语:在舞台暗转中,以一束光柱追随主演妙曼精彩的唱腔表情身段舞姿。我们可以想象,黑暗中,伴随着妙曼精彩的唱腔念白,一道强烈耀眼的光束形影不离地追逐着主演的身影,熠熠闪光的眼珠,脸部变化丰富的表情,翻飞的白色水袖,如疾风悄然无声急速从眼前掠过的圆场,然后,突然定格,一个亮相,一个卧鱼……光,也在一刹那间和艺术家同时凝固静止下来。这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我想,邵宁用追光比喻文艺评论,好似奇想天开,实为深思熟虑。好的文艺评论难道不就是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的追光吗?
追光,首先是寻光。一部好戏,它的光,也就是它的不同凡响的亮点在那里?寻光,需要职业的敏锐感觉。通常在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中,以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捕捉在戏剧叙事大地上行走奔突的犹如麋鹿一样的人物行动、对话、心理和命运的跌宕起落。在潮剧《无意神医》中,她不但捕捉到了郑建英饰演的太后丰富复杂的“眼神”,更逮住了丑角方展荣饰演的张无意时的表演,唱念做演,他的绝技扇子功,他的五官说话的表情(见《无意有意皆成戏》)。特别是对于我们熟悉经典名剧,如《一仆二主》《第十二夜》(见《81岁演员复活阿莱基诺》《莎士比亚依然活在英国舞台上》),她总能找到演出最激动人心的亮点,《一仆二主》中81岁高龄在舞台上欢蹦乱跳“布满皱纹,大半谢顶”的主演,阿莱基诺的扮演者索莱利;《第十二夜》伦敦演出中的正宗古典的“莎士比亚风格”。好的评论要有令读者眼睛一亮的闪光点,一个发现、一个想法、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追光》全书,大都是戏剧、影视、美术的文艺短论,就像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树下草丛里不时可以看到闪闪烁烁的光斑。
如果说,寻光是评论家艺术发现的过程,那么,聚光就是评论的聚焦,把剧场里捕捉到的略显凌乱的感受加以集中,是一个由多到少,从散到整的,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如邵宁对苏联剧作家阿尔布卓夫《老式喜剧》的评论。这是一出黄昏恋的戏,我先后看过上海话剧中心曹雷和娄际成和北京人艺李幼斌、史兰芽夫妇的版本,剧本实在好,演得也好。不同风格,一样感人。邵宁论戏之余,提出一个问题,一出反映老人生活的戏,为什么观众多为中、青年观众?而且是还是一部有关二战心灵创伤的戏!她把一波三折戏剧冲突聚光到,女主丽吉娅朗诵的一句诗“我们活着,期待奇迹”(见《为奇迹喝彩》)。在评论《假面舞会》时,她引了图米纳斯的一段诗意的导演阐述(见《当莱蒙托夫遇到图米纳斯》),言简意赅地提出“努力挖掘湖面下面的东西”,不仅揭示了戏的精彩所在,而且把它置放到俄罗斯戏剧的大背景中。聚光,就是寻找作品的戏剧叙事的“眼”与“核”。邵宁懂戏,有良好的戏剧积淀,从小就有机会看过许多世界名剧,又有戏剧创作的实践,她创作的话剧《汇贤坊》、儿童剧《寻找》和滑稽戏《悬空八只脚》,均已上演。
最后是反光,也就是用评论的语言建构评论的文章。
作为一个媒体人,邵宁的反光一是出手迅疾如风。经常是今晚看戏,明晚见报。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邵宁曾经从事时政报道多年,是晚报唯一的特聘首席记者,从社会瞭望者到文艺瞭望者,邵宁的评论始终洋溢着来自现场的鲜活感染力。但邵宁快而不滥,文章经常写得回肠荡气而又诗意盎然。她评话剧《朝天宫下》,如永恒光芒“宛如星辰,刺破黑暗”。她听塔尼亚唱《山楂树》,形容歌曲描绘的真情实感“清澈得如同一条小溪,朴素得如同绿色的田野,美丽得如同开满白花的山楂树”,感慨俄罗斯社会、文化的沧桑巨变。
二是反光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光,而是有着艺术良知立场,闪烁着主体精神的积极反光的“良药”。文艺评论不是一味的文艺表扬。我读过她的新闻评论集《民生随笔》,从不泛泛而谈,而是充满了对民生冷暖的关切,还有直言不讳的批评。《追光》秉持了曾经的时政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秉笔直书的职业操守,对作品的不足不回避、不护短,她明确指出话剧《热线电话》电影化结构松散(见《接通接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赖声川执导、林连昆主演的《红色的天空》“片段的精致不能替代整出戏的完美,演员的光彩不能掩盖剧本的苍白”(见《精致的片段》)。还有对击穿底线的假唱、名著翻译的洗版之耻、“窒息体”书名标题党的做派、给失德的艺人敲响警钟,她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同时她也不遗余力给予新出现的艺术现象热烈的鼓与呼。
我在她文艺评论的行色匆匆中感受到了时代文艺同样行色匆匆的步履。
邵宁曾经回忆说:“印象很深的是高三时,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逃了节晚自习去看了一场话剧。晚上返回宿舍时,发现寝室里点着蜡烛,其他7位同学都在等我们,让我们把戏的内容给她们再讲一遍。那晚的点点烛光让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那摇曳的烛光就是激励她始终不渝追光的初心吧!(本文为《追光——邵宁文艺评论集》序)
相关知识
追光专访来啦!
《追光吧哥哥》@MIC檀健次JC-T 获得年度追光之星称号……
李汶翰《追光吧哥哥》后台日记 李汶翰《追光吧哥哥》
努力追光,身披万丈光芒!
今天追光太心疼了!
《追光吧》收官 尼坤手写中文感谢追光之旅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浴,沐光而行
带来双排键弹唱《追光者》……
致敬伟大时代的追光者:《追光者3:这就是高手》上线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晨读丨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
网址: 《追光》:五彩缤纷,力透纸背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53899.html
推荐社会
- 1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8297
- 2包养百位嫩妹一夜9女,台湾富 6776
- 3猎艳?猎物!男子出国猎艳被间 4565
- 4这个打架子鼓的王安宇也太帅了 4405
- 5神仙选手!16岁全红婵已跳出 4028
- 6圆桌|从人和故事出发,谈谈推 3870
- 7读刘慈欣的《三体》:技术统治 3804
- 8真希望他们只是万千寻常人家中 3613
- 9导播:人都到齐了,来个大杂烩 3435
- 10孟子义李昀锐《奔跑吧》路透曝 3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