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茶香入画来
调琴啜茗图(国画) 唐 周昉 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的《琴茶》诗,一语道出了古琴与茶在中国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与明代唐寅的《事茗图》作为视觉史料,不仅记录了琴茶相伴的雅集传统,而且折射出饮茶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唐代的煮茶到明代的泡茶,这一传统和转变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生活的美学表达。
《调琴啜茗图》画幅并不大,是一横幅。画面也不复杂,三主二仆,以琴茶相伴。红衣贵妇执盏啜茗与调琴仕女呼应,构成画面的中心,白衣侍女为主要听众,与托盘侍女、奉茶侍女及一花一树共同完成了画面的构建。人物体态丰腴、衣饰华贵,体现出周昉延续张萱“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的风格。
三人喝茶需两人服侍,可知唐代煮茶法的繁复。陆羽《茶经·五之煮》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甚至加盐、花椒、大料调饮,形成茶汤。此法源于魏晋“茗粥”传统,唐代储光羲《吃茗粥作》与王维《赠吴官》等作品中也有记载。茶叶经蒸压成饼,饮用时需炙烤、碾末,再投入沸水中烹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饮茶或者说是吃茶,与古琴一样,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潮流。
事茗图 (国画) 明 唐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事茗图》有可能是唐伯虎送给好友陈事茗的一幅卷轴,引首“事茗”由文征明题写。画面之后有唐伯虎的自题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画幅之中,绘有两主一仆,主人独自坐于草庐之中,执盏待茗,读书深思,屋外客人执竹杖而来,小童抱琴相随。近景人物、房屋,中景树木巨石,远景高山流水,相映成趣,层次分明。
主人一人喝茶不需服侍,就是所谓的“茗碗自赉持”。明初之后,喝茶法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团改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罢造龙团诏》)。此举推动散茶全面取代团饼。二是“废蒸为炒”,使用炒青工艺使茶叶得以保持本味。三是“改蒸为泡”,明代许次纾《茶疏》:“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改繁为简,泡茶成为主流。饮茶从技艺回归心性,从宫廷走向山林,与古琴“清微淡远”的审美深度契合。
从唐至明,琴茶交融的本质是中国文人从追求外在仪式到内在修悟的哲学转向。饮茶方式的转变,也是文人审美介入饮茶之后,由华丽转向清雅,由宫廷转向民间的内在需求。琴茶之道,最终以质朴的形式抵达深邃的境界。
2025年8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琴韵茶香入画来》
↓ ↓ ↓ ↓ ↓ ↓ ↓ ↓ ↓
相关知识
魏若来周身弥漫着茶香
茶事入画由此始
普洱茶放久了茶香变弱怎么办?别着急,教你一招提香
清芬淡雅素馨花 茉莉茶香百姓家
时光静默 茶香袭袭
金秋田园入画来
这茶不是那茶,喝了睡得香
云茶之“风”丨寻茶香 采茶忙
穿越古今,诗意话茶香
不负冬日诗意,留花入茶,伴香而饮
网址: 琴韵茶香入画来 http://www.shhpp.com/newsview336852.html
推荐社会
- 1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8282
- 2包养百位嫩妹一夜9女,台湾富 6774
- 3猎艳?猎物!男子出国猎艳被间 4565
- 4这个打架子鼓的王安宇也太帅了 4405
- 5神仙选手!16岁全红婵已跳出 4028
- 6圆桌|从人和故事出发,谈谈推 3868
- 7读刘慈欣的《三体》:技术统治 3792
- 8真希望他们只是万千寻常人家中 3613
- 9导播:人都到齐了,来个大杂烩 3435
- 10孟子义李昀锐《奔跑吧》路透曝 3174